关于印发《安庆市行政性表彰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2 02:05:47   浏览:870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安庆市行政性表彰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

安徽省安庆市人民政府


宜政发〔2002〕7号



关于印发《安庆市行政性表彰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安庆市行政性表彰奖励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市长办公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安庆市人民政府
二○○二年一月三十日

安庆市行政性表彰奖励暂行办法

为规范行政性表彰奖励工作,完善行政性表彰奖励工作的管理机制,更好地发挥行政性表彰奖励工作在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根据《国家公务员奖励暂行规定》和省政府《批转省人事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性表彰奖励工作意见的通知》(皖政〔1996〕49号)、《行政性表彰奖励公开评选暂行办法》(皖政〔1999〕26号)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一、原则
行政性表彰奖励工作坚持群众路线,实事求是,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
二、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以市人民政府名义或经市政府同意以市级领导小组名义开展的行政性表彰奖励,以及市政府工作部门在本系统开展的行政性表彰奖励活动。
三、开展表彰奖励活动的条件
(一)以市政府名义或经市政府同意以市级领导小组名义开展的表彰奖励活动,应属下列情况之一:
1.常设的按规定周期开展的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
2.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他方面有重大影响的中心工作中产生积极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在国内外科教文卫等重要活动和重大比赛中获得重大国际奖、国家奖;
4.特殊事件中有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或个人;
5.根据国家、省工作部署需要以市政府名义或市级领导小组名义开展表彰奖励活动。
(二)市政府工作部门在本系统开展表彰奖励活动应参照市政府表彰奖励活动的条件,针对本系统情况开展。
四、表彰奖励的种类和审批权限
(一)市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综合评选表彰奖励活动,按市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条件开展评选,由市政府授予“市先进集体”、“市劳动模范”、“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劳动模范称号授予企业职工和农民,先进工作者称号授予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先进集体主要面向基层、表彰一线。
(二)市政府或市级领导小组单项工作和其它表彰奖励活动,按条件评选单项工作先进个人或按行政奖励种类予以奖励,一般不授予“市先进集体”、“市劳动模范”、“市先进工作者”称号。有特殊贡献的集体或个人确需市政府授予上述称号或其它称号的,由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市人事局审核后,报市政府批准。
(三)市政府工作部门系统内综合性表彰奖励活动,按条件评选“系统先进集体”和“系统先进工作者”。
(四)市政府及市政府工作部门日常奖励工作中,按下列行政奖励种类和条件实施奖励。
1.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取得优良成绩的,由市政府工作部门给予嘉奖;
2.对在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取得显著成绩的,由市政府工作部门给予记三等功;
3.对在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取得优异成绩的,由市政府给予记二等功或向省申报记一等功;
4.对成绩卓著,有特殊贡献的报省政府给予奖励。
五、表彰奖励活动的周期、评选对象和范围
(一)市政府表彰市先进集体、市劳动模范、市先进工作者综合评选活动一般每5年开展一次。各类人员、单位的结构比例及评选表彰条件等,届时由市总工会等承办部门根据要求草拟意见并报请市政府同意。
(二)根据国家、省工作部署,须以市政府名义或市领导小组名义开展的表彰奖励活动按国家、省要求开展。
(三)市政府工作部门在本系统内开展表彰奖励活动,其周期至少为2~3年。奖励人数按系统人数5%以下确定,最多不超过100人;其中单位负责人的奖励人数应控制在奖励总人数的20%以内。奖励集体控制在参评单位的10%以内。
六、表彰奖励活动的程序
表彰奖励按皖政〔1999〕26号文件规定的程序开展,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均应实行公开评选。
(一)表彰奖励活动的主办单位须将表彰奖励方案报送市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后报市政府审批。主办单位向社会公布表彰奖励活动方案,包括表彰奖励活动的目的、内容和表彰奖励对象、范围、条件、程序、办法,便于群众了解和参与。
(二)自下而上民主推荐候选人,候选人名单和事迹应由所在单位公布后申报。
(三)主管部门考核。
(四)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并按管理权限和属地范围征求组织、监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部门意见。推荐对象为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工商、税务部门应参与审核工作。
(五)候选人员、集体的名单和事迹在《安庆日报》或有关媒体上刊登,公开听取社会意见和群众反映;需要群众进行投票评选或评议的要刊登选票或评议表,投票或评议期为2个月;不需要群众投票评选和评议的,听取群众和社会各界意见期为1个月。
(六)受表彰奖励的人员、集体经市政府批准后由主办单位向社会公布。
七、表彰奖励的综合管理
政府人事部门对表彰奖励活动实行统一管理,进行审核或审批,协调表彰奖励工作中有关问题,并监督检查实施情况。
(一)以市政府名义或以市级领导小组名义开展的表彰奖励活动,主办单位一般须提前3个月以上将表彰奖励方案报送市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后,报市政府或市级领导小组批准。
国家、省部署开展的表彰奖励活动按国家、省时间要求进行。
(二)市政府工作部门在本系统开展奖励活动由部门按政府表彰奖励活动原则及要求,制定本系统表彰奖励活动实施方案,报市政府人事部门审批。
(三)市政府及市政府工作部门非行政性表彰奖励活动和日常奖励工作管理,按有关规定办理。
(四)企业职工的日常行政奖励仍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五)以市政府名义开展的行政性表彰奖励,一律使用统一的表格、证书、奖章(牌),市政府委托市人事局统一印制(监制),各承办部门(单位)不得自行设计制作。
以市政府工作部门名义在本系统开展的行政性表彰奖励,其表格、证书、奖状(牌),由市人事局统一规格标准。
八、奖励经费
(一)以市政府名义和市级领导小组名义开展的表彰奖励活动,奖励经费由市财政部门按经审核和审批过的奖励方案拨付。
(二)市政府工作部门在系统内开展的表彰奖励活动经审批后,由各部门在自有经费中使用。
九、获奖人员待遇
对获奖人员或集体,由审批机关颁发奖状、奖牌或奖励证书。经批准给予先进个人、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授予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奖励的,均同时一次性发给奖品或奖金,具体数额由市人事局商市财政局后报市政府批准。
获得市劳动模范、市先进工作者称号人员其它待遇仍按省人事厅和市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十、其它
(一)社会各界对表彰奖励工作和受奖人员提出的意见和群众反映,主办单位要认真研究,需要调查核实的要及时查实并答复。
(二)对未经公开评选产生的候选人或集体,表彰奖励审批机关不予审批。
(三)对未按规定开展的行政性表彰奖励,财政部门不拨付经费,受奖人员不享受有关待遇。
违反本办法,造成不良后果,追究有关部门负责人责任。
(四)获得奖励后,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撤销其奖励:
1.伪造事迹,骗取奖励的;
2.申报奖励时隐瞒严重错误或者严重违反规定程序的;
3.获荣誉称号后,受到开除处分、劳动教养或者刑事处罚的个人,发生重大事故,造成国家、集体和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的集体。
撤销奖励,由原申报机关报请审批机关批准;特殊情况下原审批机关可以直接撤销奖励。
奖励被撤销后,审批机关收回其奖励证书、奖章和奖牌,并停止其享受的有关待遇。
(五)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是全市行政性表彰奖励的综合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本办法的实施;
(六)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的行政表彰奖励参照本办法执行。
(七)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市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
(八)本办法由市政府人事部门负责解释。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卫生部关于试行《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的通知

卫生部


卫生部关于试行《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的通知
卫生部


(1988年1月1起施行的修订后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本文废止)


为了合理解决患有职业病职工的待遇问题和加强职业病的防治工作,我部根据当前具体情况,制定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并且已经取得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同意,现在给予公布,希望各企业主管部门及其所属企业单位参照执行。
各级卫生部门应会同工会,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学习和研究这个办法,协助企业单位加以执行。厂矿企业的医务人员特别要学习职业病的诊断方法并会同工会广泛向职工群众进行宣传,使广大职工了解这个规定的内容,以便更好支持和监督企业行政对这个规定的贯彻。
在试行过程中,希望随时总结经验,随时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报知我部,做为修正时参考。

附一: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
第一条 为了保护工人、职员的身体健康,改进劳动条件,做好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并合理解决工人、职员患职业病以后的劳动保险待遇问题,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单位。
第三条 职业病系指工人、职员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象条件、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的恶劣等职业性毒害而引起的疾病。
根据目前我国的经济、生产和技术条件,将危害工人、职员健康和影响生产比较严重并且职业性比较明显的十四种职业病列为职业病名单(职业病名单附后)。以下条文中所指的职业病,系指职业病名单内列的职业病。
第四条 职业病的确定,由本单位医疗机构或指定医疗机构负责治疗的医师负责,如果不能确定时,可提交本单位的医务劳动鉴定委员会(小组)解决,凡经确定为职业病者,即应发给职业病证明书。
第五条 职业病的诊断应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必要的理化学检查、患者的职业史及其劳动、生活条件等进行全面的观察。
患者临床症状虽与某种职业病相似,如果致病原因与职业条件无关或实难确定时,不能列为职业病。
第六条 患职业病的工人、职员,在治疗或休养期间以及医疗终结确定为残废或治疗无效而死亡时,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有关规定按因工待遇处理。
第七条 工人、职员调转工作时,原单位应在离职单内填明该工人、职员的工种和工作年限。如果是职业病患者,应将有关确定职业病证明材料(如病历等),一并转交调往新的工作单位。如果该工人、职员到达新的工作单位以后,原患有的职业病未痊愈或新发现的职业病,虽与现工
作无关但确与以往工作有关时,均应由新的工作单位按职业病待遇处理。
第八条 患病的工人、职员,如果对医师或医务劳动鉴定委员会(小组)的确定有不同意见时,可按《医务劳动鉴定委员会组织试行条例》的规定处理。
第九条 各单位的卫生部门应会同工会组织督促与协助本单位的行政做好职业病的防治工作。
第十条 各单位在试行过程中,认为有的职业病确实影响工人健康比较严重,而未列入职业病名单内者,可报请地方卫生部门会同工会组织审查提出意见后,报送卫生部研究处理。
第十一条 本规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试行,解释与修正时同。以前个别地区或企业所规定的职业病名单和办法,自本规定试行之日起一律废止,现正按原规定享受职业病待遇的工人、职员,虽不符合本职业病名单的规定,亦应按本规定第六条规定处理。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试行。

附二:职业病名单

━━┯━━━┯━━━━━━━┯━━━━━━━━━━━━━
编 │职业病│致病的职业毒害│
│ │ 和工作环境 │患该种职业病的主要工种举例
号 │名 称│ │
──┼───┼───────┼─────────────
1 │ 职业│ 工业毒物 │ 接触工业毒物的工人。
│中毒 │ │
──┼───┼───────┼─────────────
2 │ 尘肺│ 长期吸入大量 │掘进工、风钻工、爆破工、
│ │能引起肺纤维病│支柱工、矿石运搬工、耐火材
│ │变的各种粉尘 │料厂、石粉厂、玻璃厂、陶瓷
│ │ │厂、搪瓷厂、石棉厂等的粉碎
│ │ │工、配料工、运搬工、包装工
│ │ │等接触石英粉尘和矽酸盐粉尘
│ │ │的工人。
──┼───┼───────┼─────────────
3 │ 热射│ 在高温和辐射│ 锻工、轧钢工、司炉工等。
│病和热│的工作条件下工│
│痉挛 │作 │
──┼───┼───────┼─────────────
4 │ 日射│ 强烈日光直接│ 运搬工、修道工、建筑工、
│ │照射下的露天作│测量人员等。
│病 │业 │
──┼───┼───────┼─────────────
│ 职业 │ 经常接触刺激│ 接触上述物质的工人。
5 │性皮肤│性物质(沥青、│
│病 │焦油、石腊、漆│
│ │、树漆、酸、碱│
│ │等) │
━━┷━━━┷━━━━━━━┷━━━━━━━━━━━━━

职 业 病 名 单
续:
━━┯━━━┯━━━━━━━┯━━━━━━━━━━━━━
编│职业病│致病的职业毒害│
│ │ 和工作环境 │患该种职业病的主要工种举例
号│名 称│ │
──┼───┼───────┼─────────────
6 │ 电光│ 在放射强烈的 │ 电焊工、照像制版工等。
│性眼炎│紫外线的条件下│
│ │工作 │
──┼───┼───────┼─────────────
7 │ 职业│ 经常在发生噪 │ 铆工、锻工、打眼工、风钻
│性难听│音的条件下工作│工、织布工等。
──┼───┼───────┼─────────────
8 │ 职业│ 经常在某些种 │ 玻璃厂的成型工、接触超高
│性白内│类辐射线的作用│频电流作业的工人等。
│障 │下工作 │
──┼───┼───────┼─────────────
9 │ 潜涵│ 在高气压的条│ 潜涵工、潜水工等。
│病 │件下工作 │
──┼───┼───────┼─────────────
10│ 高山│ 在低气压的条│ 高山勘探、筑路和铺轨的工
│病和航│件下工作 │人、航空人员等。
│空病 │ │
──┼───┼───────┼─────────────
11│ 振动 │ 剧烈的振动 │ 操纵风动工具的工人。
│性疾病│ │
──┼───┼───────┼─────────────
12│ 放射│ 电离辐射(X │ 经常操纵和接触电离辐射的
│性疾病│射线及其他放射│工作人员。
│ │线) │
━━┷━━━┷━━━━━━━┷━━━━━━━━━━━━━

职 业 病 名 单
续:
━━┯━━━━┯━━━━━━━━━┯━━━━━━━━━━━━━━━
编│ 职业病│ 致病的职业毒害 │患该种职业病的主要工种举例
号│ 名 称│ 和工作环境 │
──┼────┼─────────┼───────────────
13│ 职业│ 接触被炭疽杆 │ 制革工、制毡工、制造皮毛
│ 性炭疽│ 菌污染的动物及 │制品的工人等。
│ │ 其制品和原料的 │
│ │ 工作 │
──┼────┼─────────┼───────────────
14│ 职业│ 受带病毒壁虱 │ 伐木工、森林调查人员等。
│ 性森森│ 的感染 │
│ 脑炎 │ │
━━┷━━━━┷━━━━━━━━━┷━━━━━━━━━━━━━━━



1957年2月28日

关于印发新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样式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政部


关于印发新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样式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会〔2013〕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勤部、武警部队后勤部:
  根据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3号,以下简称73号令)将于2013年7月1日施行。为做好新旧制度衔接,根据73号令“财政部统一规定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样式和编号规则”的规定,我们统一设计了新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样式。现印发给你们。为了规范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下简称“资格证书”)的印制和管理工作,现将资格证书印制和填制中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关于资格证书印制材料和技术要求
  (一)资格证书由会计人员从业基本信息、换证记录、变更记录和备注页组成,共8页。其中,封2为“基本信息”页,第1-2页为“换证记录”页,第3-7页为“变更记录”页,第8页为“备注”页。资格证书成品规格为125mm×88mm。封面(封1)标志中KJ字母是“会计”的拼音缩写,钱币图案代表会计工作的核算和理财职能。标志规格为36mm×36mm。中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分别为7mm和5mm楷体字;英文字母为书宋二3.58mm字体。中英文字样统一采用电化铝平烫硬印字(金色)。
  (二)资格证书封套采用透明膜,厚度18丝。成品规格为132mm×184mm,两侧内折部分规格132mm×75mm。
  (三)资格证书封皮采用柔纹皮(深蓝色),厚度20丝。
  (四)资格证书封2、封3材料采用150克双胶纸。
  (五)资格证书封2塑封膜厚度为22丝,规格为125mm×66mm.
  (六)资格证书内芯(1~8页)材料为85克水印纸,采用彩虹印刷技术,单双页印制图案分别为“资格证书”的拼音字母“ZIGEZHENGSHU”和牡丹花。纸张防伪水印图案统一使用资格证书徽章(见封面)。
  (七)资格证书封2“发证机关”处可套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以及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财务管理司、解放军总后勤部财务部、武警部队后勤部财务部会计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各省级会计管理机构)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专用章”。印章统一为直径为20mm的红色圆章,内嵌“XXX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专用章”字样。
  (八)资格证书封2设有“团花”防伪,位于底纹右侧中,印制图案采用多色变线造型印制工艺。图案规格为49mm×49mm。
  (九)资格证书封2设有“温变油墨”防伪,位于左下侧空白处,图案为资格证书徽章,常温下显示颜色,加温后颜色会渐变。图案规格为13mm×13mm。
  (十)资格证书封2设有“微文字安全线”防伪,位于底纹与空白处,印有胶印缩微文字,在放大镜下可看到“CERTIFICATE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微小文字样。
  (十一)资格证书封3印有“二维码”,印制采取可变式数据数码喷印,预留未来与会计人员信息管理系统直接接入功能,由校验加密码、省市行政区划编码、印制年份和顺序号组成,共18位。编码规则为:第1-2位和17-18位是校验加密码,印制时随机生成;第3-4位是按照国家标准的省级行政区划编码编号;第5-8位是证书印制年份,如2013年,表述为“2013”;第9-16位是资格证书印制顺序号,印刷时自动顺序生成。每个资格证书的二维码不得重复。
  二、关于资格证书的填写要求
  (一)资格证书“证书档案号”栏。内地居民原则上统一采用身份证号作为其证书档案号,部队和武警的现役人员可根据管理需要,采用军人或武警人员有效身份证件号作为其证书档案号;在中国内地从事会计工作的香港居民采用“HK+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号”作为其证书档案号,澳门居民采用“MO+澳门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号”作为其证书档案号,台湾居民采用“TW+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号”作为其证书档案号,外国公民采用“WJ+6位发证机关所在县(区)行政区划码+4位办理年份码+3位顺序号”作为其证书档案号。
  (二)资格证书“首次发证机关”栏记载会计从业人员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或审核,首次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核发机关;“首次发证日期”栏记载会计从业人员首次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时间。
  (三)资格证书“发证机关”栏记载实际发放该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发证机关所属省级会计管理机构,并加盖各省级会计管理机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专用章”(可在印刷时套印)。
  (四)资格证书“换证记录”页。该页记载持证人员6年换证信息,换证时应加盖换证审核机关专用章,同时应注明换证时间及有效截止日期。
  (五)资格证书“变更记录”页。该页按照73号令有关要求,记载持证人员基础信息的变动、工作单位调转、档案转移等内容的变动情况及变更登记日期。持证人员继续教育、奖惩记录、职称、学历等其他信息变更,在本级会计管理机构会计从业资格信息管理系统中予以记载,并及时上传至全国会计从业资格信息管理平台,不再在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中予以登记。
  (六)“备注”页。该页记载各省级会计管理机构规定的需记载的其他信息。
  (七)证书照片采用“粘贴”方式的,首页需要压塑;证书照片采用“打印”方式的,首页可不压塑。
  三、关于资格证书的日常管理
  (一)为规范资格证书样式,方便资格证书的使用和认定,资格证书样式由财政部统一发布,各省级会计管理机构不得随意变更资格证书样式。
  (二)为便于实现会计从业人员信息化管理,各省级会计管理机构应依据新版资格证书样式及要求,及时升级本级会计从业资格信息管理系统,在人员基本信息中增加“证书二维码”信息项,并通过信息更新方式,及时上传至全国统一平台。
  (三)新版资格证书的换发时间及方式由各省级会计管理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统筹予以确定,并应及时将相关信息告知会计从业人员。新版资格证书的换发时间最晚不得晚于2019年7月1日。
  (四)新版资格证书样式自2013年7月1日起生效,旧版资格证书样式自2019年7月1日起作废。

  附件:新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样式(略)



财政部

2013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