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引荐海外投资项目奖励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4 03:06:12   浏览:815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南京市引荐海外投资项目奖励办法

江苏省南京市政府


南京市引荐海外投资项目奖励办法
南京市政府



第一条 为鼓励引荐海外客商、侨胞和港澳台胞来宁投资,促进全市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从海外引荐合资、合作、独资项目的,经验资确认后,可按外商实际出资额(折合人民币)的千分之二奖励引荐者。合资、合作项目的奖金由中方单位列支,或者计入企业的开办费。独资企业的奖金由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基金列支。
第三条 凡引荐海外投资属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农、林、牧、渔开发性项目,以及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社会公益项目,可按客商实际出资额的千分之三奖励引荐者。奖金来源同第二条。
第四条 凡引荐海外投资项目,经有关部门评定为先进技术企业、产品出口企业的,除按本办法第二条规定奖励引荐者外,企业还应在投产后的两个财政年度内按毛利润的千分之三一次性奖励引荐者。所提奖金计入销售成本。
第五条 凡引荐海外赠款、赠物的,经验资确认后,可按外商实际赠款额的百分之一奖励引荐者。奖金由接受赠款单位列支。
第六条 凡引荐海外客商兴办外商投资企业或向市赠款、赠物的,除按本办法奖励外,还应按客商实际投资额每300万美元(市区投资)或200万美元(县郊投资),为引荐者安排一名经考核符合条件的外地或农业户口人员在投资企业就业,并解决户粮关系。照此计算超过3名时
,以3名为限。
用工手续在资金到位一年后办理。由用人单位写出书面申请报告,并携带《南京市引荐海外项目奖励登记表》和验资报告到市劳动局办理。
第七条 各区、县政府,主管局(公司)及市有关部门,应按本办法对合资合作企业符合条件的引荐者进行奖励,市开放办对独资企业引荐者进行奖励。项目引荐者应根据项目需要向受益单位提供外商的有关资料,并积极协助各方建立可靠联系,努力促使项目成功;开放办及受益单位
应在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资金到位一年后对引荐者进行奖励。
第八条 引荐者所得奖金,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缴纳所得税。
第九条 本办法自1995年6月1日起实施。宁政发[1988]301号《南京市引荐海外投资项目奖励办法》同时废止。
第十条 本办法由南京市人民政府对外开放办公室负责解释。



1995年5月16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北京市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的细则(2004年修正)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北京市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的细则》的决定


(2004年3月1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4年3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46号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人民政府决定对《北京市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的细则》作如下修改:

一、第二条第二款修改为:“车船所有人与使用人不一致时,由所有人负责缴纳税款。”

删去第三款。

二、第五条第二项修改为:“个人自有自用的自行车和其他非营业用的非机动车。”

三、删去第六条。

四、第八条改为第七条,第二项修改为:“个人应税的机动车,全年税额一次缴纳,纳税期限为1月1日至2月底。”

五、第九条改为第八条,修改为:“机动车停驶、报废,纳税人应当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的停驶证件,一个月内到当地地方税务机关备案。新购机动车或者机动车复驶、用途变化,纳税人应当持有关凭证一个月内到当地地方税务机关办理申报手续。

“纳税人纳税后,遇有车辆增、减变动,按规定期限到地方税务机关办理税款退、补手续。”

六、第十条改为第九条,修改为:“纳税单位应将车辆的数量、种类、用途等情况,按地方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申报登记。具备自核自缴条件的,其应纳的税款,自行计算缴纳;不具备自核自缴条件的,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填发缴款书,由纳税单位缴纳。个人应税机动车的税款,由地方税务机关征收或者委托其他单位代征代缴。

“其他征收管理方面的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本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删去第十一条。

八、删去附表《北京市车辆税额表》中的非机动车部分。

此外,对个别文字及条款顺序作相应的修改和调整。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北京市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的细则》根据本决定修改后,重新公布。



附:北京市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的细则(2004年修正本)

(1986年12月2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京政发165号文件发布 根据1991年3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6号令第一次修改 根据2004年3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146号令第二次修改)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凡在本市拥有并且使用车船的单位或个人,均应在本市缴纳车船使用税。国家和本市另有规定者除外。

车船所有人与使用人不一致时,由所有人负责缴纳税款。

第三条 纳税人有营业机构的,在其独立核算营业机构所在地纳税;无营业机构的,在其居住地纳税。

第四条 本市车辆适用税额,依照附表所列《车辆税额表》计算。

第五条 除《条例》第三条规定者外,下列车船免纳车船使用税:

1、企业、事业单位内部使用,不行驶于公共道路的车辆;

2、个人自有自用的自行车和其他非营业用的非机动车。

第六条 载货汽车的净吨位,不满半吨(含半吨)的按半吨计算,超过半吨不满一吨的,按一吨计算。

载货汽车改装成乘人汽车或载货、乘人兼用车辆的,均按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核定的车辆种类计算征收。

各种工程车、起重车等特种车辆,按其原来规定载重量计算征收,无载重量的,可比照同类型载货汽车计算征收。

第七条 本市车船使用税的纳税期限分别为:

1、单位应税的机动车,全年税额分两次缴纳,纳税期限为1月1日至1月15日和7月1日至7月15日。

2、个人应税的机动车,全年税额一次缴纳,纳税期限为1月1日至2月底。

第八条 机动车停驶、报废,纳税人应当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的停驶证件,一个月内到当地地方税务机关备案。新购机动车或者机动车复驶、用途变化,纳税人应当持有关凭证一个月内到当地地方税务机关办理申报手续。

纳税人纳税后,遇有车辆增、减变动,按规定期限到地方税务机关办理税款退、补手续。

第九条 纳税单位应将车辆的数量、种类、用途等情况,按地方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申报登记。具备自核自缴条件的,其应纳的税款,自行计算缴纳;不具备自核自缴条件的,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填发缴款书,由纳税单位缴纳。个人应税机动车的税款,由地方税务机关征收或者委托其他单位代征代缴。

其他征收管理方面的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本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本细则与《条例》同时施行。1952年1月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北京市车辆使用牌照税稽征办法》同时废止。



附:北京市车辆税额表


┌──┬────────────┬────┬─────┬────────┐

│ 类 │ 项目 │ 计税 │ 年税额 │ 备注 │

│ 别 │ │ 单位 │ │ │

├──┼────┬───────┼────┼─────┼────────┤

│ │ │ 10座以下 │ 每辆 │ 200元 │ │

│ │ 乘人 ├───────┼────┼─────┼────────┤

│ │ │ 11座至30座 │ 每辆 │ 250元 │ │

│ │ 汽车 ├───────┼────┼─────┼────────┤

│ │ │ 31座以上 │ 每辆 │ 300元 │ │

│ 机 ├────┼───────┼────┼─────┼────────┤

│ │ │ 二轮 │ 每辆 │ 60元 │ 包括轻便 │

│ 动 │ 摩托车 │ │ │ │ 摩托车 │

│ │ ├───────┼────┼─────┼────────┤

│ 车 │ │ 三轮 │ 每辆 │ 80元 │ │

│ ├────┴───────┼────┼─────┼────────┤

│ │ 机动三轮汽车 │ 每辆 │ 80元 │ │

│ ├────────────┼────┼─────┼────────┤

│ │ 载货汽车 │ 按净吨 │ 60元 │ │

│ │ │ 位每吨 │ │ │

└──┴────────────┴────┴─────┴────────┘

=tbl/>

说明:1、挂车根据乘人数或载重吨数,分别按乘人或载货汽车税额的70%计算。

2、拖拉机(包括手扶拖拉机)的挂车按载货汽车税额的50%计算。



河南省公民献血管理条例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


河南省公民献血管理条例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


(1994年4月28日河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1994年8月1日起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公民献血
第三章 采血、供血
第四章 用 血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医用血液管理,保证医疗用血的需求和质量,保护公民健康,促进社会文明,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实行公民义务献血制度。义务献血是每个适龄、健康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是弘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第三条 血液管理在全省范围内实行统一规划设置采供血机构、统一管理血源、统一供血和合理用血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公民献血工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公民献血和血液管理工作,负责本条例的实施和检查、监督工作。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对积极履行献血义务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六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和公民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二章 公民献血
第七条 凡年满20周岁至50周岁的男性公民和年满20周岁至45周岁的女性公民,符合献血条件的,均应履行献血义务。
第八条 符合献血条件的公民,每五年献血一次,也可自愿多次献血。献血量和献血间隔时间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九条 参加献血的公民,由当地献血管理机构进行登记,经采血机构体格检查和血液检验合格后方可献血。
第十条 对义务献血的公民,按规定的标准发给营养补助费、义务献血凭证。对无偿献血的公民,发给无偿献血凭证。 义务献血的公民在献血当日和次日享受公假。
第十一条 公民所在的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按当地人民政府的献血部署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安排,负责组织公民完成义务献血工作。 对完成当年公民献血工作任务的单位,发给单位完成献血凭证。 各级红十字会参与当地的公民献血工作。

第三章 采血、供血
第十二条 血站和单采血浆站是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卫生事业单位。
申请设置血站、单采血浆站和中心血库,由省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报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未设置血站或中心血库的市(县)医院输血科(血库),经市(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报省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后,可以采集供本单位使用的血液。
第十三条 采供血实行许可证制度。采供血机构执业许可证由省卫生行政部门统一核发。
第十四条 采供血机构应严格执行国家采血、供血技术标准,保证血液质量,保证医疗和急救用血,保证献血者的健康。 采血时要严格查验献血人员的体格检查证和血液检验证,不得向无体格检查证和血液检验证者采血。 严禁向传染病、血液病患者和其他禁忌症患者采血。
第十五条 采血机构必须按照当地人民政府公民义务献血部署,采集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分配的血源。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组织血源。 驻豫部队采供血机构所需血源,应由省卫生行政部门统筹安排。
第十六条 采供血机构采集的血液和血液成份,由省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质量监督和监测。
第十七条 采供血机构不得利用公民献血从事任何营利性活动。 严禁倒卖血液和血液成份,严禁配制、供应不合格血液及血液成份,
第十八条 由省外引进或向省外输出血液及血液成份,省内跨市(地)采血、供血,均应报省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第四章 用 血
第十九条 履行献血义务的公民本人及其配偶、父母和子女医疗用血时,凭《公民义务献血证》优待用血。
完成义务献血任务单位的人员医疗用血时,凭《单位完成献血任务证》优待用血。 医疗用血优待办法,由省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条 对符合献血条件不履行献血义务的公民,医疗用血时加价收费。 医疗用血的具体收费办法,由省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省财政、物价部门制定。
第二十一条 医疗单位应严格执行输血技术规范,保证输血安全。推广成份输血。 急诊抢救病人需医疗用血时,医疗单位应当先给予用血,然后再按规定补办用血手续。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视情节,给予警告、吊销许可证、没收非法所得,并可处以非法所得2-10倍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无采供血许可证或擅自组织采血和采集血液成份的;
(二)组织公民卖血从中牟利的;
(三)未经批准,从省外引进或向省外输出血液、血液成份的;
(四)倒卖及配制、供应不合格血液和血液成份的;
(五)在采血、供血过程中违反国家采供血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的。
第二十三条 在采血、供血和输血中造成医疗事故的,按照国家和本省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传染病扩散的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由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四条 在公民献血和血液管理工作中弄虚作假、玩忽职守的,应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对不执行献血计划或未完成献血任务的单位,由县以上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 对拒不履行献血义务的公民,由其所在单位或组织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对卫生行政部门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复议。对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复议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自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
起诉。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履行也不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的,做出处罚决定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省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自1994年8月1日起施行。



1994年4月28日